你今天打孩子了嗎?

 你如果想要兒童變成順從並守教條的人,你就會採取壓服的教育方法;而如果你讓他能獨立地、批判地思考並有想像力,你就應該採取能夠加強這些智慧品質的方法。活教育教人變活,死教育教人變死。——陶行知

前幾天大頭嬸在速食店用餐,隔三桌遠的小客人背部被她媽媽狠K一記,驚呆一秒鐘後嚎啕大哭。大頭嬸注視災難發生地,清楚耳聞他媽媽咆哮:「跟你警告多少次,叫你不要用跑的,你是豬啊?聽不懂是不是?汽水撞翻沒了,休想我會再買……哭什麼哭,回家,給我回家。」

代代相傳的家庭教育

那個孩子看起來像小一年紀,在大庭廣眾下被自己的媽媽打罵,是一件多麼羞恥的感覺啊!看他抽泣的臉龐,大頭嬸覺得好心疼。

大頭嬸從小就有個不解的疑問:大人生小孩是為了有人可以打罵嗎?自己的孩子不是應該要好好疼愛嗎?

大頭嬸清晰記得國中以前的歲月,那些被甩巴掌,被細竹枝抽打時的身體痛楚,以及心靈恐懼。四十歲過後,大頭嬸才敢偶爾跟大頭嬸的老媽開玩笑:「我覺得我是被妳打壞的,不然,我的人生會比較好。」

大頭嬸的老媽不好惹,每次一聽大頭嬸那樣說就上火:「哪個孩子不用打?我們那個年代的阿爸阿母都是這樣啦,不做事,打;不聽話,打,我們也是被打到大,妳看我們這一代多規矩、多孝順,哪像你們這個年代,說甚麼愛的教育,現在的年輕人,一個比一個嬌弱,一個比一個沒有禮貌!」

大頭嬸的老媽冒火後說話會誇張很多倍,呃…換一個想法就是,她把平時子女對她的不禮貌總結算帳,找到機會一次發洩。她四個孩子從小被打,也沒有多孝順,多有禮貌啊?此時,她會說:「如果當初沒有打你們,你們會更壞。」

是是是……這種無法證明的事,大頭嬸的老媽當然大言不慚。好吧,為了體現被打到大的人比較孝順,大頭嬸就閉嘴不再和她抬槓。

其實,大頭嬸的老媽不是特例,大部分的人都是「家傳教育」,上一代如何教養我們,我們就如何教養下一代,於是不打不成器成了華人教育孩子的令牌。孩子發生狀況,當父母的多半沒有多想,吼了再吼,氣怒極了,隨手一揍孩子隨即聽話,吼過,哭過,彼此的情緒都找到出口。

代價?

哦,只不過是孩子自尊心受傷罷了,只不過是親子關係疏遠罷了。

先學當父母再當父母

大頭嬸記得很久以前有一個廣告,內容大概是一個新手爸爸說了一句名言:「我是當了爸爸後,才學會當爸爸的。」大頭嬸當初也是如此,現今回頭看,真覺得不該如此。假如重頭來過,大頭嬸在懷孕之前會先和另一半討論:

「我們為什麼要生孩子?」

「我們對孩子的期望是什麼?」

「我們有能力朝著那樣的期望教育孩子嗎?」

「我們會沿用上一代的打罵教育嗎?如果不會,那要採用什麼教育?這樣的教育我懂嗎?我能堅持嗎?」

「孩子一生下來,又吵又鬧,當睡眠不足、壓力很大時,我有能力調適心情嗎?如果忍不住遷怒時怎麼辦?我如何處理自責情緒?」

「孩子出現以後的紛亂會影響婚姻品質,我們如何克服?夫妻吵架又會影響親子關係,我們要怎麼處理?」

大頭嬸深深覺得孩子是老天爺賜予人世間最美好的禮物,不管有沒有思考過,每對夫妻都會因著孩子而成長。親子既然是人生中最重要最美好的關係,為什麼我們不正視教育孩子這件事?

「教育是學校的事。」有人這樣跟大頭嬸說。

古人說三歲看大,三歲之前都是家庭教育,孩子的性格學齡前應該七八成都已經養成。孩子自卑、自信、樂觀、悲觀,基因當然佔不少決定性,但父母時刻給與的訊息和刺激,亦會深深影響。

「妳的意思是不打不罵,把孩子當太上皇?」有人會這樣問。

不打不罵的基礎是說清楚講明白。孩子是一個個體,其實從0歲開始,他們就懂得可以或不可以,責罵或讚美。所以,父母一開始就要帶著尊重一個個體的心去教育孩子。

「我們今天要去餐廳吃飯,餐廳很安靜,空間很小,我們要一直坐在餐桌上不能下去走動,直到吃飽飯我們再去盪鞦韆,這樣你覺得好嗎?」

事先溝通,事中發生孩子吵鬧,可以牽著孩子的手離開現場,再平靜詳細的對孩子說明一次,安靜的等他冷靜且同意,再帶他回現場。

「沒有處罰嗎?」又有人問了。

獎勵與處罰也要事先說清楚講明白,並且要徹底執行。

「今天吃飯的時候小聲說話 ,安靜坐在椅子上,你可以帶一本書看或一個小玩具玩,只要你做到了,晚上我們就多說2個故事好嗎?」反之,就減少孩子在乎的遊戲或玩樂當懲罰。

「真的忍不住想動手怎麼辦?」最後有人問。

每個人都有情緒,不過,到了忍無可忍想動手,應該是事前說明不夠清楚、事後懲罰不夠徹底所致。除了修正外,也要正視當下自己的憤怒,要出手前趕快離開現場,或者心中默念數字。同時反問自己:「為什麼我那麼生氣?我現在可以做什麼?我要如何修正?」

體罰只表示父母已經奈何不了孩子,藉此發洩怒氣、宣示強權而已,要說到有甚麼教育效果,還真是微乎其微。

教育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不打罵教育更是難上加難。然而,若能帶著愛,秉持「要讓孩子更好更快樂」的往正向人生邁進,那些一遍遍反覆修正教育模式的過程和一遍遍反覆調整情緒的起伏感受,對自己和孩子都是值得付出的代價。

所以,今天和以後的每一天,都不要再打孩子了。

Add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