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紫菱:退休後發現自己原來只有自己,因為以前做了這些事

她跟我說:「我想要自由。」

「當時妳不自由嗎?」我好奇的問。

「我是一個聽話的女人,被我前夫訓練出來的,我的生命不是我的,我無法主導任何事情,就像籠中鳥,不愁風雨襲擊,安逸但不快樂的活著,幾十年來我日日都在思念自在飛翔。」某天,壓抑和痛苦突破了關卡,她背起行囊去了十四小時飛行距離的地方,用58歲的身軀獨自體驗自由,在美國徒步旅行了一個月。

「我先生無法接受我做自己,我回台灣後,他就要求離婚。」她微微笑著說,65歲的她,看起來神采奕奕。

她單單覺得可惜了情分,其他諸事由於無需再被審核反而落得輕鬆,有一種重新找回自己的愉悅。兩個三十歲左右的孩子相當支持她,他們非常感謝媽媽自小給他們滿滿的愛和陪伴,如今,該是媽媽享受生命的時候了。

「他們和爸爸是那種無法相處的狀態。」她說。

她前夫是個積極的男人,白手起家擁有一間規模不小的公司,每日早出晚歸,自她受孕到孩子大學畢業,他幾乎都缺席。長期以來,孩子與爸爸之間罩著某種濃度的生疏,孩子對爸爸除了禮貌問候外,再怎麼努力也擠不出熱絡氛圍。

「兩個孩子從小嘰嘰喳喳跟我分享生活大小事,一見到他們的爸爸卻無言,起初我會製造話題給他們父子,雙方都不接受,一方質問,一方雙手環抱漠然以對,久了,我也疲乏,算了,他們自己處理。」她淡淡的提到過往。

他前夫目前獨居,聽說,離婚後的生活並不如意,工作之餘會買醉打發時間。

「他其實很孤單。」她嘆了一口氣,無能為力。

我聽完心幽幽,想像老後情感無依,落寞又寂寥,忍不住跟著嘆氣。

哪種人比較容易落入情感無依的狀態?

第一種:工作狂

這種人有著極強的企圖心,多半為創業者或大公司高層管理者,熱愛工作所帶來的成就感,將絕大部分心力和時間都花在工作中,不喜歡也沒有興趣「浪費時間」於其他與工作無關之人事物上,婚姻關係、親子關係不是他們的重點,又或者應該這樣說,那不是他們拿手的,既然不擅長,為免有損自尊,避開是上上之策,至少,工作可以獲得明確回報。

「他給我錢,我獨自帶孩子到美國就學,從他們出生開始,我們這個家的活動永遠少了爸爸參與,孩子們都知道爸爸忙於工作,“沒有爸爸的日子”逐漸習以為常。」曾經有一個客戶跟我分享她的心情,她沒有離婚,五十多歲的人生,美國、台灣兩地生活,淡淡的婚姻關係,淡淡的相聚與離別。

第二種:自我意識強烈,不顧另一半感受

日常生活要什麼、做甚麼、喜歡什麼都不會徵詢另一半意見,即使徵詢了,也會強辯到以他的意見為意見。

「你那麼晚睡,麻煩你動作輕一點,不要吵到小孩和鄰居。」

「要怎麼輕?我就是這樣,沒辦法。」他故我。

「我們可以帶孩子出去走走嗎?」

「外面都是人車,擠死了,在家玩遊戲就好。」他自己愛打遊戲。

「我們可以去吃夜市嗎?」

「不要,髒死了,我要吃那家有名的拉麵。」他只管自己的口味。

衣服亂丟、嫌菜太鹹太淡、看不慣其他家人作為、不做家事……等,當自己是一家之主,其他家人都是次,萬事以“主”為主。

第三種:吃軟飯又不顧家

有種男人是家裡的伸手牌,既懶惰又沉迷於自身享受,負責給精子,不負責養孩子,負責花錢,不負責賺錢,尤有甚者,負責施暴,不負責保護家人。

我曾經認識一個女人,嫁給一個男人十年,努力兼差賺錢,養她先生和2個小孩。她先生研究所讀了五年,勉強拿了碩士學位,找工作高不成低不就,最後索性在家當宅男,每天打遊戲,沒錢就跟太太要,不滿意就大吼大叫,亂甩杯碗小家電,常常把孩子嚇得痛哭。孩子哭,他更生氣,一拳打在牆壁上,血流後才會慢慢停止情緒風暴。

「他需要看醫生治療。」有人建議女人。

「我先生不願意。」她回答。

「妳可以帶孩子離開。」有人又建議。

「等孩子長大再說。」她回答。

「為什麼?」有人疑惑的問。

「孩子需要完整的家。」她回答。

什麼是完整的家?沒有溫暖沒有安全感的家算完整嗎?

她仍然在忍耐。

她在等孩子長大,先生衰老。

情感累積需要日常經營,退休後再要求親密的家庭關係時,多半已經來不及了。

親密關係不是說說而已,需要用心付出,而且,這個付出還得是對方需要的,不能給出自以為是對對方好的,然後說:「我為你付出那麼多,你還……!」。親密關係也不只有付出和接受,還有溝通與協調,情感才會在這些來來往往之間漸漸墊厚,慢慢變深。

小時候老師不是說過嗎?要怎麼收穫就怎麼栽,千萬不要努力了一輩子,退休後才發現自己原來只有自己。

One Comment

Add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