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會忌諱死亡議題?死亡除了讓人恐懼以外,就沒有其他意義嗎?

headstones
Photo by Brett Sayles on Pexels.com

那日和一個朋友閒聊,她說了一個令她好氣又好笑的遭遇:「我姑姑最近身體不舒服,檢查後確認是大腸癌第三期,我去醫院探望她,她劈頭就說她不該參加我媽的葬禮,去「煞到」了才會生病。我聽著她抱怨,但不大了解她的意思,一直到離開病房我才恍然大悟,原來,她在怪罪我媽的死害她生病。」

我憶起幼年住在大園鄉下,每每在路上偶遇出殯行列時,阿嬤就會趕快摘路旁的竹葉子,塞到我的嘴巴命我含著,她自己也會含一片,並且不斷念著:「你走你的路,我過我的橋,不要相害。」

我小時候體弱,只要一生病,阿嬤會邊歸咎於誰誰過世讓我「煞到」,邊去拔艾草燒開水讓我洗澡,意味去邪,再沒好轉才會帶我去看醫師。

沒想到幾十年過去,我還會聽到有人跟我阿嬤一樣有這種禁忌:將不好的事都歸罪於死亡。這是一種什麼樣的心態?

死後未知令人恐懼,死時永別令人心碎,死前病魔令人苦痛。

太害怕死亡了,怎麼辦?

逃避無視或許是個方法。

我們遂將一日視為漫長,在求學過程中哀嚎無聊,在上班過程中度日如年。

我們遂放縱自己,讓聲色菸酒刺激品傷害身心,我們遂放任自己,讓尖銳言詞刺傷所愛之人,我們幾乎以為生命無限,永遠都有彌補的機會。

「當他跟我說再見時,我還在生氣,頭一撇,賭氣不理他,我怎麼會曉得那是我最後一次跟他說話的機會。」提起往事,身為空難遺屬的Aby依舊悲傷…哦,應該說更深的懊悔,如果,相聚時刻都不耍脾氣,珍惜跟先生相處的分分秒秒,她就不會在他空難後充滿悔恨,以至於許多年過去,她的心結始終橫梗著她的生活,怎麼樣都不痛快。

我們就是這麼認為的,呼吸多麼容易,一切都該如此,現在錯過還有明天,明天我們一樣還會呼吸。

真的是這樣嗎?

人們在死亡面前很平等,無論貧富貴賤,都會嚥下最後一口氣,而且,這一口氣無法被預期,有可能是五十年,也有可能是五秒以後。

生命長度有限且無法預期,照理是不能虛擲,每分每秒都很珍貴。然而,由於我們忽視「生命必有終」以及「生命無常」這二個特性,讓我們常常不在乎許多人,許多事。

我們斥喝我們的孩子:「你真笨!別人考試都可以滿分,為什麼你都吊車尾?」、「不准吵!笑什麼笑?給我閉嘴。」、「不要再講話了,我在忙你沒看到嗎?」、「哭什麼哭啦!有什麼好傷心的,再哭我就打你。」

我們指責我們的配偶:「人家王大雄做到部長,同一所研究所畢業的,你還在當小科長。」、「妳有夠嘮叨,煩死了!」、「妳懂個屁,不要說話啦!」、「妳看看妳,這個也做不好。」、「你什麼都不懂,我懶得跟你說話。」

我們忽略我們的父母:「媽,我這個月不回去了,我跟朋友約好了要去…。」、「爸,什麼事?我很忙啊,沒事吼,我去忙了。」、「爸媽,你們不懂啦,時代不一樣了,你們就照我說的去做就好。」

我們暗自焦慮,為了:「為什麼升遷加薪的人不是我?」、「為什麼別人都那麼有錢,那麼享受,我卻只能溫飽?」、「為什麼別人的孩子那麼優秀,我的卻那麼不乖?」、「為什麼我對朋友那麼好,我的朋友卻不講義氣?」、「為什麼我那麼努力還是那麼倒楣?」

那些斥喝、指責、忽略、焦慮都是因為不愛對方和自己嗎?當然不是,我們絕對深愛著我們的孩子、配偶、父母和自己,只是忘記有個死亡在等待。

當無常來襲,原以為會長長久久的生命嘎然而止時,我們會如何?撫著胸,揉著心,悲慟來不及的一切,懊悔做錯的那些。

「如果知道死亡這麼近,我哪裡捨得罵他。」

「如果知道我媽要永別了,我之前就會多陪陪我媽。」

「知道自己快死了,我才恍然明白以前所有的計較有多微不足道!」

死亡其實是人類的導師,它一直在教我們如何好好活著,只是,我們持續漠視它。

只要我們願意聆聽,死亡這位偉大的導師會告訴我們,什麼事值得珍惜,什麼事不該執著。它會提醒我們生命有多寶貴,不該浪費在名利、計較與比較。它會叮囑我們,生命有多短暫,要對所愛的人更寬容更溫柔。

在即將憤怒或又要計較、比較時,記得靜下心來想一想死亡導師,問問它,這樣值得嗎?

Add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