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能力培養孩子養成快樂習慣嗎?

養成快樂的習慣,可以幫助人掙脫外在條件的控制。——羅伯‧史蒂文生

有一天,大頭嬸請一對夫妻吃飯。他們有2個孩子,一個男生小五,一個女生小二,那天他們全家都到齊。媽媽要孩子們跟大頭嬸打招呼,可能是第一次見面,2個孩子都面無表情的叫聲「阿姨」就速速閃到一邊。剛入座,當媽的就說:「椅子不會輕輕拉嗎?吵到別人了啦。」其實,當媽的警告聲也不小。

華人的教育著重在「愛之深責之切」?

上完餐不久,老大就吃完飯跟他媽媽說:「我要手機。」

當媽的邊拿手機給孩子邊說:「又玩手機,都近視了,還玩!」

大頭嬸心中小劇場:「既然覺得玩手機會傷眼睛,為什麼還是任由孩子繼續玩?」

「妹妹,妳一口飯要吃那麼久嗎?哥哥早就吃飽了,妳還慢吞吞。這塊肉吃完,不准挑食…..快吞下去啦⋯⋯。」當媽的緊皺眉頭,側身夾起肉塊就塞進老二嘴巴裡,老二想吐出來,當爸的迅速喝斥「快吃!」鏗鏘有力,讓老二眼睛稍稍泛紅,委屈的、厭惡的繼續嚼著飯菜。

大頭嬸心中小劇場:「一直被催促,一直被罵,吃起飯來應該很痛苦吧?」

老二好不容易吃完飯,跟哥哥搶手機。「給妹妹玩!說幾百次了,你是哥哥要讓妹妹……,快點讓妹妹!聽到沒?」當媽的提高八度音罵老大。大頭嬸從文件中抬眼,剛好看到老大惡狠狠的瞪著妹妹,用力把手機推給她,然後雙手環抱,身子向椅背靠攏。

「什麼態度啊?你。回家再跟你算帳。」當爸的低吼老大。老大怒氣更是衝天,雙側嘴角嚴重向下,呼吸急促,頭撇向一邊,眼神低垂橫視。

那天直到餐畢離席,那對父母都忙著教訓孩子。大頭嬸心中小劇場:「他們曾經想過孩子的感受嗎?他們希望孩子快樂嗎?他們自己快樂嗎?」

大頭嬸憶起小時候常受罰挨打,至於做錯什麼事情、得到什麼教訓實在想不起來,唯獨被打時那種恐懼和委屈,至今仍舊鮮明。自幼的打罵經歷讓大頭嬸養成了不快樂的習慣,這種習慣深深影響大頭嬸成年後的工作和生活,一直到四十歲,突然深思:「我的出生只是為了埋怨、嘆息、生氣嗎?我終將死,為什麼我不能創造快樂、體驗快樂?」從那時候起,大頭嬸嘗試學習如何將不快樂的念頭轉換成快樂感受。經過十年摸索,快樂習慣點滴建立,總算有一些心得和收穫。生活變得越來越輕鬆,心情越來越平和,快樂的感覺也越來越常湧現。

快樂習慣也能代代相傳

擁有快樂習慣的人,並非就沒有挫折、怨氣、與厭惡,而是,當那些負面情緒侵襲內心時,會找到方式加速調適,縮短不快樂的時刻。

教育方式很容易代代相傳,已經不快樂的父母怎麼可能培養出快樂的小孩,除非,父母有自覺且願意學習改變。可惜的是,很多人卻是這樣以為:「我父母就是這樣教我的啊,有什麼問題嗎?」他們意識到自己不快樂,但是,並不明白這樣的不快樂正在傳承給下一代。

我們會教孩子繫鞋帶,一次、二次….孩子學會了;我們會教孩子寫字,一筆一畫…..孩子懂了;我們會教孩子語言,一字一句……孩子會說了……。我們會教孩子好多技能,就是沒有教孩子如何養成快樂習慣。華人的教養文化普遍著重在「功成名就」,光耀門楣比孩子快樂重要,再者,父母已經不懂如何快樂,怎麼有能力教育孩子要培養快樂習慣。好比一個不會游泳的人,哪裡有能力教人換氣是一樣的道理。

大頭嬸自己的經驗,要修復上一代給予的教育傷害以及扭轉不快樂的習慣,有幾個步驟:

  • 覺察自己為何不快樂。
  • 接受自己因何不快樂。
  • 願意讓自己學習快樂。

「滿篇廢話,誰不願意快樂!」

真正願意快樂的人會想方設法去學習,找到讓自己快樂比例增加的因子,增強這些因子,慢慢地快樂習慣不自覺就會養成。父母懂得養成快樂習慣,孩子長期耳濡目染下,也會擁有快樂習慣。

4 Comments

Add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