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愛之名照護還是傷害孩子?避免無意間傷到孩子的幼小心靈,有些事你不可不知
這次疫情停課,我看了好些臉友的居家分享,都有“和孩子戰鬥”的生活點滴,最後結尾幾乎都是哀求疫情快快結束,好讓家中的小惡魔們回去學校上課。我自己的孩子大了,沒有這種困擾,倒是憶起不少教養遺憾,感嘆二十幾年前,我若能有如今的知識和情商,我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必能減少許多因教養不當而滋生的陰影。
對大部分父母而言,孩子既是寶貝也是麻煩,教養問題絕對是重大壓力來源之一。
那孩子的感覺呢?
記得某一天,我進入一家便利商店,看見一張充滿怒氣和委屈的小臉蛋,以及一張閉合開啟的女人嘴巴,正以連珠炮似的速度不斷地指責小女孩。那個當媽的情緒失控,完全無視旁邊來來往往的人流,一直到我買好東西離去時,那個媽媽都沒有停止戰力。
另一次,大人小孩合計十幾個人,一名孩子小聲的問了她媽媽問題,可能剛好媽媽情緒低落,頓時勃然大怒,不顧眾人環繞,執意發洩自己的怒氣,把小孩子臭罵了好久。我心疼的望著那位滿臉無辜、錯愕、無助又尷尬的孩子,好想抱住她,跟她說:「不是妳的錯。」當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教養方式,我這外人不適合出手。
失去耐心的父母
父母喜迎寶貝到來,不代表父母從此不會有怒氣發生,有一個廣告不是說,他從當當爸爸開始,才學習如何當爸爸的嗎?孩子如天使般來到人間,吃、喝、拉、撒、睡、哭、笑,全都得仰賴父母,父母是孩子的全世界,孩子卻不是父母的全世界。父母要做工幹活才有收入養家活口,父母要花很大的心力搞好人際關係才能順心生活,還有,父母的婚姻也要維護……。孩子是心頭肉,情感上絕對是重中之重,然而,生活如此實際,父母們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謀生,孩子的問題有時候就會成為實際生活的困擾。
「媽咪,我的鉛筆盒不見了。」
「把拔,哥哥不給我吃餅乾啦。」
「媽咪,我好無聊哦,妳陪我玩。」
「把拔,把拔,你說故事給我聽。」
「哇……弟弟撕破我的作業本了啦…嗚嗚嗚…」
「這是我的玩具……你不要搶……哇……葛哥打我……」
每天每天,孩子們總有紛爭和問題產生,剛開始,父母必定好言相勸,一次二次三次……父母完全丟掉愛心包袱,再也不會溫柔以對,粗聲粗氣問幹嘛?霹靂啪啦罵為什麼!日積月累練就丹田氣力,大吼既然可以解決一切,何須苦口婆心?
受傷的孩子
稚幼孩童沒有什麼能力思考現實生活中的對與錯,尤其大人世界裏諸多繁文縟節,孩子是不會懂得。他們想說就說,想笑就笑,想哭就哭。
「叫你們小聲點沒聽到嗎?你們是豬啊,聽不懂是不是!我說我在視訊。」把拔大吼。
「不准哭!是你先弄壞弟弟的蠟筆,手伸出來,打完去面壁思過。」媽咪大罵。
「去睡覺,去睡覺,笑什麼笑,吵死了,我要打人了。」把拔大喊。
「妳在搞甚麼?笨哪,那麼簡單的功課寫二個小時。」媽咪大叫。
孩子真的是寶貝嗎?為什麼父母要口出惡言、手用重力?
單純的孩子被處罰以後,搞不清楚自己到底犯了什麼錯?開心的笑有錯嗎?把拔為什麼要生氣?不小心弄壞弟弟的蠟筆不能被原諒嗎?媽咪為什麼要動怒?
孩子無法表達內心的感受,只能讓時間過去,當父母不再生氣,又恢復日常生活,孩子依然會抱著父母撒嬌。但,曾經遭受到的委屈、質疑、憤怒要如何發洩?只能留在心中,新傷加上舊痕,慢慢隨著長大成人變成陰影,也許清晰,也許不明,但總有什麼在心窩裡,卡卡的。
尊重孩子
- 請給孩子留顏面。
大人會要求孩子像大人一般懂事,卻忽略孩子也會像大人一樣怕丟臉。在公眾場合時,即使孩子有錯,也要克制自己的脾氣,不要當眾斥責孩子。
- 請問孩子怎麼了?
孩子做錯事情,一定有緣由,可能是不小心、不知道或者是有怨氣故意為之,父母都應該設法先了解清楚再選擇如何處置。切勿情緒性針對表面問題而責罰,以免冤枉孩子,造成傷害。
- 孩子間的問題,由孩子們自己解決
父母習慣介入孩子們之間的糾紛,搞得父母、孩子都生氣,結果容易變成其中一個孩子認為父母偏心。兩人的問題,不管是何種關係,都只能由彼此想辦法解決,他人介入除了會將問題複雜化以外,對事情完全沒有助益。當孩子們發生爭吵時,父母要避開,並且打開自閉模式,聽不見,看不到,除非有危險產生,否則,靜默是最好的方法。
- 懲罰前一定要說明為什麼
孩子被懲罰得莫名其妙,就無法矯正其錯誤舉止,也容易讓孩子受到委屈。不要有任何情緒性打罵,父母在氣頭上責罰孩子,教育意義不大,充其量是發洩父母自己的怒氣。養成情緒煞車,先問孩子是否知道自己犯錯?若不知道,要說明清楚,孩子完全懂了才是重點。
- 家庭會議
試著開家庭會議,把家庭規範闡明,並讓每個孩子發言,如何制定規範和流程,大家如何遵守,無法遵守時的懲罰是否合理。孩子參與後所制定的家規,比父母自己說的來得有效。
正常來說,孩子是父母的摯愛,既然是摯愛,讓孩子感受到的就應該是愛,而非以愛之名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