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四十歲就該布局退休生活,否則,就有可能成為無依無靠的落魄老人?

那日,我推門進去她家,被諾大的客廳和凌亂不堪的景象嚇了一跳。

「不好意思啦,一團亂,妳自己找位置坐。我這一跌倒,什麼事都不能做,唉……醫師說至少要二個月才能走路,我的天啊,不能走動真是要了我的命。」

她是我的客戶,70歲,一個住華夏的獨居老人,三個孩子都定居國外。

「孩子們會回來嗎!」腳踝骨折挺嚴重的,日常生活如何自理?

「兒子、女兒都說要隔離,沒那麼多假,算了算了,我自己挺過去。」她邊拿老花眼鏡邊說。

「妳吃飯怎麼辦?」我問。

「外送很方便啦,倒是洗澡、上廁所什麼的,比較麻煩,昨天差點又跌倒,唉,沒辦法,老了。」她第二次嘆氣。

她說年輕時,先生沒日沒夜的創業打拼,要她在家專心教養三個小孩,她從來沒有上過一天班,所有心思和時間都花在栽培孩子們唸書。生孩子,養孩子,教孩子,忙碌的生活讓她忘記成長的需求,等到孩子們都出國留學後,她才驚覺自己什麼都不會,不會上班,不會交朋友。她先生要她去參加社團,她去了一次,覺得彆扭,乾脆放棄交朋友的念頭,加上老么有適應上的問題,她索性飛去美國陪伴她,好歹有任務,心比較不會空蕩蕩。

老么大學畢業第二年,先生中風過世,孩子們不願意接手公司治理,遂慢慢把股份讓給別人。當時六十歲的她輪流待在孩子們的家,日子雖然單調無聊,但能幫孩子們煮飯洗衣,過得還算不錯。直到有一天,她的血壓長期居高不下,兒子說:「媽,這兒醫療費用太高,妳回台灣一陣子,等血壓控制好了再過來。」那是七年前的事,之後,孩子們沒有提起要她再去美國,她自己也不好意思開口,遂一直留在台灣當獨居老人。

提到獨居老人,我們第一個會聯想到的字眼不外乎貧窮導致無依無靠,很難想像她這種有錢又有優秀孩子的人,竟然也一樣孤單無依。

我們會不會也像她一樣,需要有依靠時而無依靠?

我說的依靠不單指孩子,而是,有多少資源能為我們所用,避免跟她一樣陷入窘境。資源要累積,時間是累積的必備條件,所以:

一般人的退休生活最好是從四十歲開始布局,而非退休後才著手。

1.有能力賺錢的自己幫未來無法賺錢的自己累積生活費

每個月扣掉必須花費後,定期定額存入穩健的投資帳戶,運用長期複利效果累積退休金。

「啊嘛幫幫忙,現吃都不夠還曬乾!」可能有不少人會這樣說。

的確是,以目前台灣低薪水準,養房、養車、養孩子之後,著實無力再養未來的自己,這也是我說四十歲就該準備為退休生活布局的原因之一。每個月提存一些些錢比完全不存強太多了,積沙成塔是老掉牙的成語,卻是複利效果的最佳說明。況且,現在有收入都無法存錢投資,那麼,沒有能力賺錢時,又哪來的錢可以生活?同樣一個目標金額,四十歲提存的金額比五十歲的少很多。我是個失敗案例,五十歲才開始累積退休金,老實說,很吃力。

2.身體健康時及時幫未來不健康的自己買醫療險

年輕的時候,我以為我不會生病,有人要我買醫療險我總是一笑置之。誰曉得,等我意識到需要保障時,我已經是被保險公司拒保的高風險體況,以至於我得延遲退休為老年醫療費多做準備,想想真是悔不當初。

越年輕保費越便宜,用小錢幫未來的自己買保障,風險到來會產生龐大醫療費用,有醫療保障才不至於將退休金花費殆盡,影響退休品質。

3.幫未來的自己找「對的地方地方」養老

老了以後,身體機能大不如前,需要常常看醫生,醫院的距離務必考量;另外,飲食需求、休閒活動、住宿品質……等,都需要仔細想清楚,安全和方便絕對是考量重點。

年老能在自己的家養老當然最好,要是像我前面提到的客戶必須獨居的話,養老院是個不錯的選擇。我曾經去淡水一家規模不小的養老院探望客戶,80歲的他,從電視台退休後就選擇賣掉房子住在那裡。他說:「兒子們難得回台灣,我要是生病他們救不了近火。妳看我一個人住這兒,一房一廳一衞,很安靜很舒服,有人煮飯,有人跟我聊天,還有很多休閒活動,開心得很。」

優質退休生活就是要有足夠的生活費用,完整的醫療保障,以及安全方便的養老所在,這些都不是市井小民說要就有的,必須長期規劃累積。你,趁早布局了嗎?

Add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