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老後無法避免獨居,你需要建立哪些安全基礎?

photo of an elderly man with gray facial hair
Photo by cottonbro studio on Pexels.com

朋友打電話跟我說她公公前陣子送急診,我趕緊問:「還好嗎?」朋友回我:「急性恐慌症。」 原來,朋友的公公在老伴過世後,獨居南部鄉下1年半,81歲的身子,除了椎間盤突出讓雙腳麻痛無力外,沒有其他大毛病。朋友公公育有一子一女,都在北部落腳,想接他一起住,卻被他拒絕,他說不習慣住在都市牢籠裡;要請外傭,他更不開心,說家裡幹嘛住個陌生人。他沒啥朋友,整日無人可聊無事可做,望著周邊田地發呆的日子太孤寂了,日復一日,演變成恐慌狀態。

台灣獨居老人比例

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2010年普查,發現全台六十五歲以上獨居占高齡人口比例的14.3%,經過十年,數字為15.56%,目前最新資料是「2023高齡友善調查暨論壇」的16.2%,顯見老人獨居數逐年增加,原因來自於小家庭化、少子化以及獨立意識抬頭,也就是說,還在社會中打拼的你我,不管願不願意,往後都有機會成為獨居老人。

 老人獨居風險有哪些?

身體:根據國健署2019年追蹤調查指出,近9成65歲以上老人罹患1種慢性疾病。慢性疾病需要按時吃藥,不少老人會徘徊在「有吃?沒吃?」之間。像我媽排斥藥盒分裝,堅持自己從藥袋取用,結果回診前半個月藥就沒了,她老人家乾脆不吃,最終釀成大發作。

獨居老人也因無人督促,運動量和營養素極易匱乏,長久下來,慢性病惡化,尤甚者,產生諸如骨質疏鬆、肌少症…等問題,屆時,健康將如骨牌效應似的崩壞。

心理:人類是群居動物,長期缺乏與人交流時,極易衍生憂鬱、恐慌的心理疾患。在台灣,心理疾患往往會被忽略,當我們聽到老人抱怨心情不好、睡不著、活著沒意義時,只會說:「不要想太多。」進而導致老人心理疾病更嚴重。

社會:現代人住得很近但不親近,尤其都市地區,很少人知道鄰居是誰,以至於孤獨死一詞逐漸熱門。孤獨衍生的另一個風險就是被詐騙。平時無人關愛的老人,一遇詐騙份子噓寒問暖,很容易死心塌地將積蓄匯出去。我以前在銀行服務,遇過幾次詐騙事件,當時,那些老人無論如何都不肯相信「唯一關心自己的人」竟是歹徒。

如何幫自己建立安全基礎的獨居環境?

選擇適當養老居所建立社區人脈

如果不是打定主意住進養老村的話,盡可能老前就要擁有自己的養老房。有人認為租房比買房好,現金運用靈活度較高,然而,必須考量租房市場的排老性,免得老後落得租不到房的窘境。養老房最好是選在市中心之外,因為非都市區住戶較有機會熟識鄰居,人與人的連結度較緊密,是相對良好的養老支援系統。

健康習慣養成並熟悉鄰近的醫療資源

我們該為自己的老年負起責任,趁早照護身體,吃營養的食物、做足量的運動、好好睡覺、好好放鬆。其次,亦須趁早了解養老房鄰近的醫療資源,像醫院、藥房、交通、求救方式…等都很重要,甚至連誰來正確分藥都要做妥善的安排。

擴大朋友圈並養成互助共識

無論是否獨居,互相扶持,互相排憂解悶的老友伴絕對必要,年輕時用心多交朋友,有了基礎,老後再拓展朋友圈就相形簡單。友伴越多,交織的人際脈絡越大,老後生活的安全協助也會越及時。

老後獨居不一定孤獨無依,事先建立好安全基礎,一樣能安心舒適的養老。

Add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