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子的我,經常催促自己「快點,再快一點!」結果,我的收穫竟然是這樣

confused businessman checking time on wristwatch
Photo by Andrea Piacquadio on Pexels.com

那天和一個年輕朋友聊天,他說:「我每天都是邊騎摩托車邊吃早餐耶。」我吃了一驚:「太危險了吧?」他回我:「不會啦,等紅燈才吃的。」

吃東西不是很享受嗎?為什麼要那麼匆忙?

他解釋:「沒辦法,得搶時間,辦公室裡有好多事情要處理。」

抱持這種想法的人似乎不少,我在辦公室也很常見到同事跑壘似的,在打卡前一分鐘抵達,匆忙坐下,匆忙打開電腦,匆忙塞進早餐,匆忙參加會議,匆忙工作。

匆忙已經成為現代人不可或缺的標配?

「明天要跟副總報告的檔案重新討論!」部門主管一聲令下,推翻了一個月以來的準備,24小時如何端出更好的報告內容?絕對要趕。

「我每天跟進度,15號以前至少要達90%的業績目標,否則,……。」業務主管照三餐盯進度,一刻不得鬆懈,為了完成使命,絕對要趕。

「起床起床,上學快要遲到了,快一點,慢吞吞的,很煩耶!…哭什麼哭啦,快刷牙…快,早餐拿去學校吃,快啦,鞋子穿快一點…,走快一點…,都是你們啦,我上班快遲到了…。」有小孩的父母對這種場景應該不陌生,每天早晨都得催、拉、吼…,為了不遲到,絕對要趕。

「別人都升官,別人都買新房子,別人都開名車,別人都去歐、美洲度假…,我好差勁,職稱不如人,房子、車子都差人一截,我要快點多賺一些錢……。」為求「能比拼」,絕對要趕。

快,快一點,再快一點,我們都在為「想像中的美好」快馬加鞭;我們的念頭指使著我們的身體:衝呀,不要落後!

幾年前有一個客戶跟我說:「嘿,妳走路時上半身為什麼會往前傾?」她的提醒喚起我的注意,我從櫥窗望去,看到上半身急著向前,下半身趕不及的滑稽姿勢。我深感納悶為何如此?我在不久後的假日得到答案。那日是爬山活動,我自顧自的急速攀爬,一留神,吼,伴侶又遠遠落後。我停下腳步等待,相當不耐煩的對他說:「可以走快一點嗎?」他抬眼徐徐問我:「快一點要做什麼?」我愣了一下,久久啞然,內心不由自主一再盤旋這個問題:「是啊,諸事求快要做什麼?我有從中獲得什麼嗎?」

我沒有任何輝煌的人生紀錄,唯有「不輸人」的疾病史:二十八歲重度憂鬱症、四十歲高血壓(無遺傳病史)、四十九歲焦慮症、五十歲血臟疾病。

想當然爾,我的生活因著這些疾病搞得烏煙瘴氣,忙著生病的我幸福感甚少是理所當然。我這幾個疾病成因雖不單純,但我心底兒明白,急性子絕對是底層因子,如果我想要多享受一點幸福,我就不能再「如此心急」的過日子了。

學習慢一點,再慢一點。

我們祈願自己「身心平安健康快樂」,但奇怪的是,生活習慣卻常常背道而馳。

「沒辦法,我天生容易緊張,總是急著要把事情解決。」

「沒辦法,環境如此,我稍有延遲,就會落後大家太多,太丟臉了。」

「沒辦法,為了五斗米不得不緊隨公司要求,以免變成害群之馬。」

「沒辦法,不逼孩子快點往前,會輸在起跑點,以後孩子會怨我們。」

每種「迫不得已」的事由都對,然而,個人以為「沒辦法」只是不想改變的塘塞藉口,達成目標的方式千百種,不一定非挑「急促、趕快」不可。於是,我跳過沒辦法這三個字,直接想辦法深深刻印慢點的好處及養成方法。

慢點.好嗎?

慢點,比較不容易做錯決定,給錯承諾,能夠有效降低自責的機率。

慢點,比較不會急躁,在說服或相處(比如客戶、親子、婚姻關係等)時,留有舒適空間讓彼此交流,有助於業務拓展和情感增溫。

慢點,比較不會產生過多的壓力,壓力超過閾值是身心健康的殺手。

慢點,比較不會麻木無感,生活中許多美好需要用心感受,感受得越多越覺幸福。

如何調整成「慢點心態」?

我藉由刻意自我提醒和呼吸法「踩煞車」,讓急性子逐漸緩慢。

刻意自我提醒:一日之中可能有十次急促的念頭,每當這些念頭產生,我就提醒自己「慢點,好嗎?」,一天提醒十次,十天提醒一百次,一百天下來遂養成習慣,一急,就會浮現「慢點,好嗎?」,拉住急匆匆的步伐,先緩一緩,再說。

呼吸法:急性子雖被提醒而暫停腳步,但裡子還是躁動不安,此時,需要轉移注意力來和緩。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面,觀察自然吸氣時的腹部隆起,自然呼氣時的腹部縮平,單純的觀呼吸能夠讓人放鬆,身心放鬆就不會被急躁的腦子牽著鼻子走。

我練習了好幾年,直到現在都還持續。這兩個方法讓我的焦躁緩和許多,焦慮症從吃藥到停藥(當然,也搭配了其他自救方式,以後再聊。),發作的次數少了九成多,腦子變得較清晰,對事情的看法也較有彈性。

我學習慢生活,並在慢中發現諸多美好:一片葉子,一朵雲,一個擁抱,一份善意……,一些原本就在身邊的幸福,我慢慢撿拾。

最後,我只想提醒匆忙的你,慢點,好嗎?

Add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