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常常感覺不到幸福?原來幸福被這個絆住了
有一個年輕人,約莫三十出頭。
我問他:「對你而言什麼是幸福?」
他堅定地回答我:「幸福就是達到我自己設定的財富和地位目標。」
我訝異的問他:「你的意思是,你要達到你的目標之後,你才會覺得幸福?」
他點點頭。
另一個中年朋友也如是說:「如果妳一定要我回答什麼是幸福的話,我跟妳說,前年我當上廠長的那一刻,我感覺很幸福,未來呢,應該是我財富自由的時候吧。」
要有多少錢才會幸福?
坊間時常出現這樣一句話:「沒有N千萬,千萬別退休!」嚇得年輕人不是苦苦賺錢就是無望躺平,老年人則死守帳戶,擔心一個不小心太長壽,錢不夠花。
以前我有一個剛滿六十五歲的銀行客戶,她擁有九千多萬的現金和二棟豪宅。比大部分人都要有錢的她,卻時不時跟我抱怨:「幫我多賺一點啊,這錢不夠我養老。」她捨不得吃好,捨不得穿好,天極熱或下大雨,也捨不得搭計程車,她認真的說:「沒錢啦,搭什麼計程車。」我常笑著回她:「難怪妳是富婆,我是小資族。」她趕緊糾正我:「不要亂說話,我很窮。」錙銖必較的她曾經為了三十塊錢手續費跟某銀行櫃檯大吵,之後跑來跟我說:「那家銀行我死都不要再去。」若問我她幸福嗎?我會用她的話回答:「幸福個鬼!沒錢怎麼幸福?」
身分地位越高越幸福嗎?
年輕的時候,當我遠遠看到光鮮亮麗的高階長官時,心裡都會充滿羨慕,幻想自己有一天要是能達到那樣的地位,一定會很幸福。
多年過去,我沒有上高階,倒是認識了不少各行各業的高階人士,我驚訝的發現他們都有著各自感覺不幸福的原因:「孩子當小留學生後,就在國外落地生根,難得見上一面」的、「先生受不了太太以事業為重而離婚」的、「孩子罹患身心疾病」的、「父母年邁生病,兄弟姊妹不理而得自己獨撐」的……等等,他們習慣將焦點放在「缺失和不足」,努力所得的成就已經不是幸福來源。
幸福門檻設立越高越不容易感受幸福
我們渴望幸福是不爭的事實,但奇怪的是,我們卻會在心中設立一個門檻,讓幸福不容易跨進來,門檻越高幸福離我們越遠,可笑的是,我們一方面墊高門檻,一方面又怨怪幸福太難找。
不少人有著很高的幸福門檻,比如名聲、地位和財富,為了這些門檻,傾注全部的心力去奮鬥,心想只要達到那些目標,就能享受永遠的幸福,沒料到,好不容易跨越門檻,幸福卻只待一下下,原以為的永遠竟然如煙花。
扭轉幸福開關,取消幸福門檻
幸福與否的感受來自於認知,認知不同,幸福門檻也不一樣,好比「擁有足夠的財富地位才有資格幸福」和「看見一朵綻放的花好幸福」的認知顯然有很大的差距,前者門檻高,幸福遙不可及,後者幾乎沒有門檻,幸福信手拈來。
「為什麼努力取得財富地位的同時無法享有日常幸福呢?」我問前面那位年輕人。
他鄙夷的回答我:「妳知道打拼時需要花費多大的心力嗎?妳知道競爭下有多少壓力嗎?何來心力去享受什麼咖啡氛圍?哪有心情去看什麼一朵花的姿態?那是無聊的人打發時間的想像。」
我沉默心想:他那樣執著於自己的認知,不願意探頭望望不同的世界,會不會就這樣浪費了美好光陰,錯失許許多多幸福的感受?
幸福在哪裡?幸福在每個人的認知裡。
改變認知,取消幸福門檻,享受更多的幸福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