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謀生」和「做自己喜歡的事」哪一個比較重要?

a sad little girl in yellow floral dress
Photo by LeeAnna Chronister on Pexels.com

朋友約我一起吃中飯,說要介紹一位新朋友給我認識。新朋友是位舞蹈老師,第一眼給我的印象是身材曼妙、穿著時尚,令人賞心悅目;再聊下去,發現這個已臨40但看起來像30的女人很有深度,倒不是她的高學歷加持,而是她的閱歷和對閱歷的解讀很有「做自己」的味道。

「怎麼會想當舞蹈老師呢?」世俗的我,以世俗的思維發問,就像很久以前那則新聞「碩士為什麼要去賣雞排?」一樣。

「就,喜歡。」她拿下口罩,笑笑的說。她的回答雲淡風輕,卻有著無可撼動的力量。

有多少人不清楚自己到底喜歡做什麼事!

有多少人清楚自己不能做自己喜歡的事!

而她,卻可以無視他人「唸那麼好的系所怎麼只做這種工作」的眼光,持續的、有自信的做自己喜歡的事。

「很苦但很快樂。苦的是物質層面,好比這次疫情,學費收入銳減,教室租金還是要繳,沒得閃躲;快樂的是內心感受,每天都能專心學舞或教舞。」

聽完新朋友的分享,朋友也有心得,她說:「欸,妳這樣說讓我想起我兒子,我那個兒子啊,老實說,教會了我很多東西。他自小就不甩我們的期望,要他東他偏向西,國中開始更脫軌,整天耍廢,玩電動打遊戲,打遊戲玩電動,考卷拿回家科科滿江紅,別的孩子可能會害怕父母責罵,他可不,理直氣壯要我們簽名,理直氣壯繼續玩他的電玩。那幾年,我好難過,孩子這麼不爭氣可怎麼辦?沒輒啊,眼淚哭乾後,我告訴自己,算了算了,他至少平安健康的活著。」她喝了一口茶繼續說:「終於混了個大學文憑入社會,白天敷衍似的去工作,晚上窩房間打遊戲,工作換來換去,年紀輕輕就消極混日子。我弟實在看不過去,有一天約他吃飯,問他到底有沒有喜歡的事想做,他說自己唯一喜歡的就是做模型,但不一定能賺錢,又說日本有這種相關科系。嘿,我弟也神,跟他說我幫你弄獎學金,你去日本唸書。什麼獎學金,啊不就他媽買單。他真的去日本,怪了,變了個人,超級認真學習,畢業後留在日本工作,也表現得相當出色,他跟我說,媽,我的生活變得好有趣。」朋友非常欣慰,獨子終於走出自己的康莊大道。

「妳厲害,兒子頹廢的時候都沒有發飆。」我發自心底讚嘆。有過撫育孩子經驗的父母都知道,當孩子未如我們預期時,那股焦躁和氣怒,很容易讓人口出惡言。

新朋友接著說:「我有個學生時常跟我說,她即將升國三的女兒一定會穿綠色制服。我問為什麼?她說她從女兒幼稚園開始就灌輸她「不落人後」的觀念,女兒自我要求也很高,說非第一志願不念。我不敢跟她說我以前也是穿綠色制服的,怕戳破了她的夢想,哈哈哈。」

社會教條束縛,讓我們不能、或者忘記做自己喜歡的事

「什麼畢業的很重要嗎?如果不清楚自己活著喜歡做什麼,取得再高文憑也沒用吧?到頭來只是淹沒在混沌的物質中,過著恍恍惚惚,甚至痛苦的日子,人生如此有何意義!」新朋友後來的結論。

並非文憑無用,而是,競爭得來的文憑,並不會為生命添加色彩,充其量只是物質社會中的標誌。

有記憶開始,我們被教育的形式大抵相同:

「還不好好讀書,人家方大同他媽說他上第一志願沒問題,你捏?」

「少看那些沒有用的漫畫和課外書啦,那些對賺錢沒有幫助。」

「妳給我好好練琴,再偷懶我真的會揍妳,…我還不是為妳好,彈鋼琴對妳以後有幫助,比較有機會嫁到有錢人家裡…。」

「喜歡有個屁用,有錢才重要,好好賺錢,不要胡思亂想。」

父母的期望,慢慢變成我們腦子的想法,腦子再以這些想法去捆綁原始自然的心…那顆有著「喜歡做什麼」的心。被束縛習慣了,心會忘記自己喜歡做什麼,僅留殘存記憶—似乎有些事還沒有做—時不時攪動一池幸福春水,這也許就是為什麼我們在慶功或歡笑之餘,總有股淡淡落寞的原因吧。

傾聽自己的聲音,做自己喜歡的事

我在50歲以後才學會傾聽自己的聲音。

自己的聲音常常會被世俗雜音給淹沒,需要提醒自己專注傾聽。

無論大人小孩,若能及早發現自己喜歡做什麼真的很重要,那攸關乎「之後」的人生歲月要怎麼過。像我朋友的孩子為例,若非他舅舅激發他找出自己喜歡的事,並努力實現,有可能他這輩子就像多數人那樣,渾渾噩噩過一生。

知道自己喜歡做什麼事,不意味著就能順利進行。我們生活在現實世界中,有材米油鹽醬醋茶的壓力,已有的謀生工作做起來雖無味,但有穩定的經濟收入,根本無法因「要做喜歡的事」而恣意放棄。

那該怎麼辦?

我的做法是挪出休閒時間慢慢付諸行動,由於是自己喜歡的事,即使佔據週末假日也會樂意為之。萬事起頭難,邁出第一步後,就會有第二步,久而久之,喜歡的事就會變成生活中的一部分。像我喜歡寫文章,假日午後通常是我的寫作時間,此時此刻,我的心思完全投入文字當中,緊張、擔憂、害怕…等負面情緒都會被排除在外,當下因專注所產生的心流,會溢出滿滿的喜悅,這種喜悅只有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時才能感受。

謀生很重要,畢竟餬口生存是人類存活基礎,但心靈需求亦不能輕易忽視,若長期無法獲得滿足,縱使物質再豐盛,活著亦如機器人,感受不到滿足和喜悅,那如我新朋友所說的,活著有什麼意義?

把「做自己喜歡的事」和「謀生」視為同等重要,不讓教條埋沒心理需求,專心傾聽,勇敢去做,才能讓落寞永遠消失於歡笑中。

Add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