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媽跟鄰居說我沒有我妹孝順,我好氣餒。」當孝順變成壓力,我們該怎麼辦?
一個從高雄來台北上課的女同事,對著她身旁的熟識者說:「我媽跟我舅舅抱怨,說我沒有我妹那麼孝順。我妹妹每天會去探望她,我一個月才回家一次,我妹妹常帶她出去玩,我偶爾才會主動提起,我妹常塞錢給她,我只有過年包紅包。我舅舅勸我要多孝順我媽一些,勸我耶,我整個火大,馬上打電話給我媽,責問她為什麼要這樣跟我舅舅說?我嫁到高雄,她住桃園,我要怎麼每天去看她?妹妹家住她附近,走過去當然方便。我過年領年終獎金時把一年該給的一起包,這跟每個月給不一樣嗎?為什麼她要這樣比較?為什麼她要抹煞我的付出?」我的座位在她們後一排,沒有要偷聽的意思,是同事越說越氣憤,聲音大了點,我被迫聽得一清二楚。
她的熟識者問:「啊,妳媽怎麼說?」
「她語氣冷淡地說,好啦,妳有孝順,說那麼多幹嘛,就掛掉電話。我好氣餒,我媽好難伺候,從我有記憶開始,我爸,我妹,我,都要聽她的,否則,她那又冷又硬的脾氣會把家裡搞得像冰宮,為了不要凍死,我們會想盡辦法壓抑自己去迎合她。我想我爸不到六十歲就過世,有很大原因是抑鬱…。」她滔滔不絕,急著傾倒內心所有的委屈,可惜上課鐘聲響起,她的故事嘎然而止。
她的遭遇讓我想到二十年前有個朋友,他媽媽非常期待他在老家跟兄弟們一起蓋房子,他為此努力籌頭期款並向銀行借了長期債務後,終於完成他媽媽的心願,和哥哥、弟弟蓋了三棟大透天厝。其實,他的工作性質只能留在北部,老家位於南方鄉下,幾乎沒有他可以發展的空間。他把現有的積蓄和未來的部份薪資用來蓋一棟自己不會住的房子,我當時問他:「你在台北租房子,自己的房子放在南部養蚊子,不會很奇怪嗎?」他回我:「沒辦法啊,我本來不蓋的,哥哥、弟弟說我不孝順,我媽也怪我不聽話,為了息眾怒,我只好順著我媽的意思。」時間流逝,他媽媽十一年前過世,他在北部結婚生子,南部的房子無人租住,被哥哥、弟弟當倉庫使用。如今五十歲的他,依舊為房租、教育費和生活費在北部努力奮鬥。
什麼是孝?
華人社會推崇儒家思想,我們自小就被教育「孝為家庭核心」、「百善孝為先」的觀念。那,麼什麼是孝?國語辭典上解釋,我取其重點:「指為了回報父母的養育,……從而不違背父母的意願行事 。」也就是社會上共同的認知,要事事順從父母,常常回饋父母的人才是孝順。
西方文化對於孝道沒有著墨,像美語系國家,甚至找不到「孝順」單詞,人們普遍認為孩子成年後,父母的責任已了,孩子必須獨立自主,好好過自己的人生,至於養老是父母自己的事,他們不會有反哺的要求。
文化不同,衍化出的社會束縛也不一樣。
有孝道門檻的社會,父母與成年子女間,除了每個人多寡不一的愛以外,還夾雜著或多或少的責任成分。有個朋友曾經這樣說過:「我爸媽從小就重男輕女,有好的東西都留給我哥,對我則愛理不理,我好不容易捱到可以自己賺錢,他們竟然規定我每個月要拿多少錢回家,老實說,要不是想到我對他們有責任,我是不會匯錢的,因為我知道那些錢終歸還是給了我哥。」
沒有孝道門檻的社會,父母與成年子女單純為愛而往來:平時專注彼此的生活,想念時再歡樂相聚。我曾經和一個加拿大人聊天,他年近三十,來台灣教英文,問他需不需要拿生活費給父母?他一臉茫然反問我,為什麼要拿生活費給父母?
孝順是為了怕別人說自己不孝?
一粒米養百百種父母,同樣一件事,百百種父母會有百百種指令。
我一個鄰居每每在倒垃圾相遇時會跟我聊天,有一次,她跟我說:「我老媽半個月前過世,我小弟要我們簽放棄繼承同意書,我們五個姊妹原本不簽的,我老媽留下來的土地和房子,加起來少說有二千萬,那些都是我們姐妹跟我老媽擺麵攤賺來的,妳看我們都只有國中畢業,每個人至少在麵攤工作了十五年才出嫁,欸,我們都沒有薪水拿,我老媽說是幫我們存嫁妝,哪裡是啊,我們五個都沒嫁妝好嗎!我們賺的錢全花在我小弟身上,他出國念到博士耶。」她調整了口罩吸一口氣繼續說:「他不知道感恩還要通吃遺產,這怎麼會對?但是我老爸堅持,他說按照我們台灣人的傳統,遺產都要留給兒子,出嫁的女兒已經是別人家的了,不可以分。妳說氣不氣人!能怎樣?我們只好簽一簽,隨便啦。」
我問:「以後你們姐弟還會來往嗎?」
「當然不會,他都不顧姐弟情了。」她微怒的回我。
「為什麼不跟妳爸爸好好溝通?手足之情很重要。」我覺得很可惜。
「哎呀,不用了啦,我可不想被別人罵不孝,算了,算了。」她擺擺手說。我不禁思考,為了怕別人道長短而委屈求全,這樣的孝有意義嗎?
認清孝的本質
我覺得孝道無非是要讓人懂得感恩,感恩是社會和諧的基礎,從小培養感恩的心,對自己或他人都是良善的特質;然而,這樣的本質卻被某些人扭曲,往往以孝之名綁架子女的一生。
父母執著扭曲孝的本質,為人子女的不一定得愚孝至終,要清楚,勉強盡到「被扭曲」的孝,有可能使父母這輩子都不能看清事件原貌,不知道他們對孩子的傷害有多大,從某個角度來看,蒙蔽父母雙眼也是不孝。
回歸以愛為本的親子關係
愛是無須也無法比較,落實自己和父母的單一關係就好,手足跟父母的關係也跟自己無關,關係越簡單越能拿捏維護的分寸。愛父母,自然會關心他們的健康、生活和心情,自然會想對父母做些什麼或不做什麼,這種自然而然的做為,跟誰誰誰會說閒話一點關係也沒有。
順應內心,一切因愛而起,一切因愛而受,即使父母執著錯誤的念頭,自己依然能安住於心,自然不會有那些是是非非攪亂心頭。
當孝變成壓力時,我們要及時回歸內心需求,專注釐清孝順本質,讓「孝」順著愛的軌跡表現,沒有難受,只有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