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歲以後,該如何面對職場變動?

man in blue and brown plaid dress shirt touching his hair
Photo by Nathan Cowley on Pexels.com

有一位朋友跟我說了他的職場故事:

我已經退休好幾年了,平日和老婆偕同三五好友打打高爾夫球、爬爬山什麼的,生活過得相當富足愜意。回首來時路,我不禁感恩當時的自己,若非堅強意志力以及創造力,如今不會有如此美好的退休歲月。

我在高職三年級時就進入一家信用合作社打工,那時候能在金融業當正式員工,算是走路有風,娶妻嫁郎都是很好的門面條件。

畢業後我如願在信合社當正式員工。公司相當有人情味,幾乎每個分社都有廚房,中午時刻煮飯阿姨放飯時,有空的同仁會陸陸續續圍坐在餐桌旁,分享上午的工作經歷或昨日家裡發生的大小事,七嘴八舌,嘻嘻哈哈,胃飽了,心也飽了,再各自回到工作崗位繼續努力。

那時期,我記得,客戶、員工和公司,三方信任度極高,核貸條件比現今寬鬆,但倒帳機率卻比較小,有人情支撐,放款的爽快,還款的即使有經濟危機,還是會傾全力維繫和銀行的這份信任關係,多苦都要如期還款。

那些年是我的快樂時光,每天都好期待上班,直到我任職第16年,公司擋不住新銀行開放浪潮,亦尋求合併,我們的工作氛圍從此180度迥異。我從對公司有貢獻經常受表揚的身份,變成頑固不化、缺乏績效動能的老員工。那時候我不到40歲,被迫從放款人員轉任理財專員,從外商銀行空降的主管時時緊盯手續費數字,在走道上走來走去,監視我們是否偷懶。

「現在不一樣了,請你們認清楚,不要再用過去吃大鍋飯的心態做事,公司付你們薪水,你們的產能若不能有薪水的8倍,公司是虧損的你們知道嗎?」他說的沒錯,我們底層人員不賺錢,那麼多總行人員和主管高薪怎麼來?

我一如往常努力經營客戶,卻無往常踏實歡樂,我對投資市場實在不了解,趕鴨子上架,半學半賣,心裡不斷自問:這樣好嗎?

「今天手續費呢?1萬塊你敢報出來!你到底有沒有羞恥心啊?你是不是因為晚上上課耽誤了工作?你要搞清楚哦,上課是你私人的事,上班可不要摸魚。」我沒有摸魚,我分秒都全力以赴。

「去死啦,全力以赴,不要跟我說這一套,業績不好就是狗屎。」我不開心,主管你人身攻擊。

「攻擊你媽的啦,業績給我,廢話一大堆!害我被上面的釘,你們給我交出工作日誌,每半個小時一個單位,再混啊!」主管天天喝下午茶說是情報交換,我們認真工作卻一直被罵在混,正義淹沒在階級制度裡了嗎?

「你不可以再準時下班了,我管你要不要上課,業績超前我再放你走。唸書有用哦?大學夜間部是吧?年紀那麼大了,能幹嘛啊!」我忘不了被揶揄時全身火熱的感受,後來我堅持無論如何艱難都要讀完研究所,有可能是要證明自己可以幹嘛吧。在那家銀行被羞辱了4年,滿20年當天我終於離開,我憑藉自己多年來的毅力和努力,又開創了另一個事業,賺回自信也賺回生活品質。

故事說到這兒,主人翁要退場了。

換我要來聊聊人到中年,如何面對職場變動。

話說中年職場變動所帶來的壓力比年輕時更加沉重,原因在於經濟負荷,房貸、教育費、孝養金等,都是基本開銷,不能開天窗;40歲以後在求職市場上已經處於弱勢,稍不慎有可能長期失業,這種閃失後果不是一般人承受得起。因此,公司要求再嚴苛,主管訓示再無禮,同事溝通再磕絆,都要默默地痛苦忍耐嗎?

發現更多可能性

假設我們不小心深陷泥沼,第一個反應應該是驚嚇且掙扎,持續無法脫離時,腦子會開始運作,想方設法盡快讓身體離開泥濘。

換句話說,當公司政策大改革或是空降不適任主管,或是其他如處地獄般的變動時,也要如陷沼澤般,盡可能的發現可以脫離痛苦的方法。

「啊不就離職,速速解決。」

有人會這麼想,這麼做,但我們前面不是聊到,中年有經濟關卡嗎?說離職就不幹,是不是太不負責任了?而且,之後的爛攤子有可能比職場變動的痛苦更大。

試試這個:

  • 靜心:心中充滿怨懟是沒辦法讓自己脫離泥沼,斬斷千思萬縷,空出心地回歸清明。
  • 發現:順從清明的心引領自己發現諸多可能性,留在原職如何應對?離開公司要怎麼辦?
  • 選擇:選擇相對適合自己處境的選項,清晰明確而且不會後悔。

明確目標並正向解讀事件的發生

像上述故事,主角將主管對他的奚落當激勵,沒有意氣用事馬上離職,因為,他明確知道自己的目標:研究所畢業,開創另一番事業。當下的折難無須介意,全力以赴後就聽天由命。

所有事情的發生端看當事人的解釋,同樣新車刮傷,不同人可能有不一樣的反應:

「媽的,怎麼這麼衰啊!」

「幸好,只是刮傷。」

如何解讀事件發生,是決定心情的唯一關鍵,我們自小在比較嚴格且負面的社會文化中成長,養成習慣偏向負面解讀事情,這是我們不快樂的重要原因。

正向解讀每一件事件的發生,不是阿Q,而是每件事必有其意義,它的發生是造就我們每個時刻的感受,而這感受也就是我們的人生。

即使沒有職場變動,年近四十後,平時亦該培養自己「面對變動的包容性」,減輕驚嚇和掙扎程度,以便能從容應變,保持平和喜悅的生活。

Add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